|
首页 >> 道家思想
道教相关资料
要研究道教,基本上文献是《道藏》。对此不熟,而去乱扯田野、民俗、人类学,那是没用的。《道藏》远比佛藏数量少,因為它虽然从六朝时就开始集编,但在元朝时,佛道大斗法,道教落败,经典被焚,故前此诸道藏俱已不存。今存者,乃明代英宗正统年间所编,故名《正统道藏》,凡五千三百零五卷。万歷时略有增补,称為《续道藏》,一百八十卷。但因续藏篇幅并不多,是以一般均併入合称為《正统道藏》。 此书流通不广,卷帙又多,一般学者很少寓目,所以谈起道教多是胡扯。民国十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才影印出来,后来台湾新文丰、艺文印书馆再据涵芬嘍本影印。原本係梵夹本,如佛经一般,以一页页大型纸张叠合,前后各夹一片木板,予以固定。排序则用千字文,天、地、玄、黄、宇、宙、洪、荒……。一个字可能包含好几部经,一部经也可能占用好几个字,因為经或长或短,短的一卷,多的有三百二十卷,如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》。总计千字文排序的这部《道藏》中收了一千五百七十一种书,可谓洋洋大观。 这部明末以前的道教文献总集,分类方式与其他书都不同,乃是三洞四辅十二类的。三洞,指洞真、洞神、洞玄。洞即洞达、洞明之意。洞真部主要收上清道经典,洞玄部主要收灵宝道经典,洞玄主要收三皇文道经典。四辅,指辅助、辅佐,太玄部有辅助洞真的意味,太平部有辅佐洞玄部的意味,太清部有辅助洞玄部之意,正一则有总结之意义。这是柳存仁先生的说法。 不过,如此分类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内部势力。名為三洞的,乃是有势力的教团,四辅则被委屈為其辅佐。太平道、正一道,原是汉代就已存在的老教团,太清多是讲烧炼丹药的。隋唐以后,道教各教团之情况当然与南北朝时不同了,可是这种道经分类体系却没有调整,以致隋唐以后兴起的内丹各派,或全真、神霄、玄教、真大道教等等,被任意塞进这个框架中,有点不伦不类,找也不好找。就是早期的经典,因道派运用不同,也会放在许多不同的部类中,如《黄庭经》本是上清道使用的典籍,但在《道藏》中,洞真、洞玄、正一各部都收有《黄庭经》之传本及注释,这在使用或了解上无疑都增加了许多困难。目前只能依赖翁独健编的道藏《索引》、日本女子大学所编的《道藏目录》等工具书来协助。而关键仍是熟悉,否则很难掌握。
三洞中每一类都分為十二个部分:
本文:就是道经。 神符:符咒。 玉诀:等於注、疏、笺之类,也有部分歌诀。 灵图:包括好几种图。第一种如胡愔的《黄庭内景五臟六腑补泻图》,為唐宣宗大中年间的书,描绘人的身体内部的情形。道教提倡「内视」,说在静坐时可以看见自己身体的内部;这类的书就是在告诉人们关於五臟六腑内部的情形。第二种如《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》,通常称作《五岳真形图》,是描绘泰山、华山、衡山等五岳,以供道教中人前往时参考的。有点像地理图或路程指导图,据云有神秘力量,可以辟邪去厄。第三种如《许太史真君图传》,讲东晋许逊的故事,有点像现在的连环图画。第四种是有关药草的图。如寇宗奭的《图经衍义本草》,為宋徽宗时的书。第五种是讲学问、讲道理的图。比如关於《易经》的《易象图说内篇》《外篇》,元朝时张理所撰,就是以图解的方式来说明易理。 谱录:类似家谱,例如陶弘景编的《真灵位叶图》,把道教的神分九层次排列,有高有低。乃是《汉书‧古今人表》的道教版本。其他也有些是传记,如《太极葛仙翁传》或《南岳九真人传》之类。 戒律:与佛教戒律相似,是研究佛道关係的好材料。 威仪:就是道教徒每天要做的事。例如每天早上起来,必须做「早朝」,类似基督徒所作的祷告,中午、晚间也各有一次,这就是「三朝仪」。仪,就是规矩。又例如「转经轮」,转,相当於唸之意,因為要一面唸经一面走路,所以叫转经仪,这和佛教的情形差不多。还有所谓宝懺,也是唸的,就是替人作法事、保佑他人平安、消灾祈福等等仪式时所唸的东西。另有斋仪、醮仪……等。这类称為威仪,因為作法事时一定要很严肃,并且要有种种规矩的缘故。 方法。 眾术:与方法类收的均是法术、数术之书。例如祭风之类法术。炼丹术,列在洞神部眾术类。遁甲奇门、风水等亦在此类,如《黄帝宅经》,是看阳宅的,《通占大象历星经》是看天文的。另有一批讲服气、内丹的书,也列入方法类。 记传:基本上是神仙传记,但也不乏史地书,如《茅山志》《西岳华山志》等。 讚颂:犹如基督教徒的赞美诗。 表奏:道士要拜表,上奏天庭之相关资料。 《续道藏》或「四辅」中虽不分类,实际上仍似有线索可寻。例如:四辅中的正一部,似乎具有排列的层次:先是经;再来是威仪类的材料,如《法籙》《宝籙》《延生保命籙》等(道教的「籙」,是礼拜道教的神之后,道士给予信心的东西,让人供在家中,可以延生保命、招来好运气。)接下来是道法,也就是方法方面的材料,如《道法会元》;再来是科仪,如《道门科范大全集》。但是一般而言,这种分类仍不可靠,仍有赖自己去摸熟。
这样一部凌乱的大丛书,据柳存仁先生〈道藏之性质〉一文说,有几个特徵:
一、《道藏》这一部丛书中还包含了别的丛书。如《道藏》中的《修真十书》便是一部丛书,里面有好几种书,收了南宋寧宗、理宗时,著名道士白玉蟾的《玉隆集》《上清集》《武夷集》等。这三部书当是元版的。元版书一般不容易见著,除非在著名的图书馆或藏书家处才能见到;可是在《道藏》的《修真十书》中,这三部集子都有收录。不过单从目录上的《修真十书》项里并不能发现什麼,必须亲自翻阅该书,从中去寻找,才知道它的面目。此外,《修真十书》中还收有道教其他的著作。这就是《道藏》「丛书中还有丛书」的特点。
二、《道藏》本身虽不是类书,其中却含有类书。如宋朝著名的《太平御览》,原书共一千卷;在《道藏》中也有《太平御览》。是整套《太平御览》都收入《道藏》中吗?还是《道藏》中的这套《太平御览》是假的?都不是。《道藏》所收录的是《太平御览》「道部」中的一小部分:第六百七十四卷至六百七十六卷,而捨却其他部分不录。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说它不算类书。
又如《云笈七籤》,是北宋真宗时代,编完当时大型的《道藏》之后,命道士张君房所辑的总结性的书,共一百二十二卷,类似小型的《道藏》,对入门者而言很有用。「七籤」指的就是「三洞」与「四辅」。这部书也算是类书,因為其中也有分类;虽然它的分类模糊,但若熟悉其内容,就知道它的确可用。此外,许多今日早已认為亡佚的书,年代在北宋真宗时,或唐、宋之前的,有些还可以在《七籤》中找到。这些材料的性质不一定是道教方面的,但研究道教歷史的人便知道:有许多古代道教的书,在现今可见的版本都是后出的;因為后出,所以在版本方面无大用处,不能证明原书是很早就有的。但从像《七籤》这些书中所引的材料──比如书中引到葛洪的《神仙传》,至少可以推知它用的是北宋时期的版本。
三、《道藏》中有许多诸子学之材料。钱大昕的《潜研堂文集》里便提及自己曾到南京朝天宫、苏州玄妙观去抄、买道经。这样做,目的在读《道藏》中所收的儒家之书,所以他说:「皆吾儒所当读之书,而科仪、符籙不预焉。」(《潜研堂文集》卷二十九〈跋道藏闕经目录〉)。其实《道藏》中不只儒家,还有《老子》《庄子》《墨子》,甚至《韩非子》(至少是明版的《韩非子》)等。所以若要研究古书,作校勘,常常需要引用《道藏》的版本,比如孙詒让《墨子閒话》註解中就常有「《道藏》本曰」(见柳先生《和风堂新文集》)。
也就是说:《道藏》不只对研究道教的人有用,一般研究传统学术的朋友也十分必要涉猎一番。想研究道教,更须以此為津梁。
|